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页面

让稻改精神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绽放光芒

发布时间:2017-04-17

  鱼台稻改,是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战胜自然灾害改变鱼台面貌的里程碑。它记录着党领导人民在治水中找到了稻改又在稻改中发展水利事业的光辉业绩。鱼台稻改是永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它记载了鱼台人民“让荒湖涝洼变良田”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见证了鱼台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壮举。六十年代以来,“稻改精神”已经成为鱼台的一个“精神符号”,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忘历史,方能砥砺奋进,行稳致远。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广泛,所具有的服务保障和基础预防等职责功能与“稻改精神”的价值追求高度一致。鱼台县司法局开展“让稻改精神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绽放光芒”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注重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广泛的优势,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把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一、开展“解放思想我先行”活动。以开展“稻改精神”学习教育为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引导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筑牢执法执业为民的思想根基,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做到与县委县政府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开设“微型课堂”,大家轮流讲课,人人当老师,人人当学生,锻炼提高大家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一场大讨论,组织领导干部、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讲认识、谈体会,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提振士气。组织外出学习参观,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在思想解放中提升发展标杆,在思路创新中汲取前进动力,及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注重潜力激活与创造力开发,开展“普法名嘴”演讲、“调解能手”和“金牌律师”评选活动,激发队伍活力,提升司法形象。

   二、开展“转变作风我带头”活动。深入开展“遵规守纪大教育、干部作风大提升”活动,以“服务科学发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为中心,围绕“四条线”开展工作。“守好底线”,守好大本营,做到“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责任我担当”,确保常规工作有序推进;“连好天线”,主动与分管领导和市局领导汇报请示,争取上级支持,加强与兄弟县(市)区的联络,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接好地线”,局党组成员带头下基层勤调研常督导,在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好实线”,以“严管理、优服务、树品牌”为宗旨,开门纳谏,在全县法律服务行业中开展“法律体检”暨行风评议工作,从“两代表一委员”中聘请行风监督员,对法律服务行业进行“全面体检”、“把脉开方”,征求发展良策。

   三、构建“普法在身边”大格局。根据全县“七五”普法规划,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依托法律“六进”,结合我县特色重点打造“七大阵地”,强化法治宣传的渗透力、亲和力、影响力,让法润鱼台大地。以机关为阵地,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让法律进机关。以学校为阵地,抓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开展好“小手牵大手”活动,不仅让法律进校园,还要让学生将法律知识带回家。以农村为阵地,在谷亭街道党建示范片区和王庙镇政府东广场精心打造农民法德文化广场,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以园区企业为阵地,不仅将农民工维权相关政策送到工人手中,而且还围绕“亲商助企”活动,当好企业家的法律顾问。以集市为阵地,组织开展法律宣传服务“赶大集”活动,将法律宣传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以媒体为阵地,策划制作“与法同行”、“以案释法”专题节目,用典型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案例为引子,在主持人通俗易懂的解说和法律界权威人士的评析中讲述老百姓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中遇到的法律纠纷。以公园为阵地,综合运用石刻、长廊、文化墙、宣传栏等元素打造法治文化景观带,使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增进法治共识。

   四、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大平台。县级层面,依托县政务服务中心,快速推进鱼台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建成一站式“法律超市”。采取集中化受理、窗口化服务、一站式办理的工作模式,设置五个服务窗口,主要为群众提供公证服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事项,使司法行政从深宅大院搬进“第一窗口”。镇街层面,推行“1+4+N”星级司法所创建模式,即每个司法所建有“1”个落地沿街、方便群众的综合服务大厅(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科学设置人民调解,特殊人群管理,法律服务,法制宣传“4”个功能区,各功能区依据业务工作链条设置“N”个不同的业务功能室,年内至少打造3个新版星级所。持续实施基层两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互帮共建”工程,合署办公、联动联调,实现两所“资源共享、职责共担、业务共建、绩效共创”。村级层面,在农村(社区)建设融合“和为贵”调解室、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和特殊人群管理为一体的司法行政工作室,形成覆盖广泛的司法行政服务保障网路体系,切实打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服务。

   五、探索实施从“党建+”到“党建·家”新模式。结合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点开展“党建+人民调解”、“党建+法律援助”、“党建+社区矫正”、“党建+公证”等系列活动,植入为民服务理念,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为社区矫正人员传递正能量,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凸显党建工作对业务工作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从“党建+”到“党建·家”新模式的转变。深化“党建+人民调解”,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认真做好热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时段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推广运行“智慧民调”系统,全力打造人民调解网络平台,创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方便快捷、灵活兼容、高效智能的人民调解信息化新路子,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深化“党建+法律援助”,着眼于“应援尽援、能援则援”目标,推行并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针对农民工讨薪难、工伤理赔难等案件,开展“急诊式”法律援助服务,确保涉农案件能够“快办快结”。针对老年人维权开辟“绿色通道”,实施“点援制”法律援助,将资深律师信息编辑成册,供老年朋友选择。针对妇女儿童维权发放法律援助“绿卡”,推行“城镇半小时,乡村一小时”活动,使交通不便的农村妇女群众在一小时内能寻求到法律帮助。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开通“12348”维权热线,定期开展排查活动,每季度联合学校开展少年儿童法制座谈会。深化“党建+社区矫正”,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人文理念,采取“三四五”工作法,即因人而异,实施“严管、普管、宽管”三级动态管理;突出心理矫正、思想矫正、意识矫正、行为矫正四个重点,落实“教、管、谈、疏、帮”五种联动机制,既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月见其人、周闻其声、日定其位”的有效监管,又努力让迷途者重获新生。深化“党建+公证”,开展“公证服务老年人”专题月活动,免费为80岁以上老人办理遗嘱公证,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